Menu Close

在整理文本的时候看到了挺久以前自己写的一段。在看的时候,被整体的编排和一些细节惊讶到,感觉有些地方是有趣精彩、有些地方也挺辛辣隐晦的,有些地方又显得非常搞笑。有某一种感觉,是以前的自己写的竟然还出乎意料地不错,或者说是有点节目效果..

出于许多原因我已经挺久没有打字写东西,回看过去的一年,应该是除了《20岁约稿》和《daniwellp》以外没有任何产出。在这个比较特殊的时节想随便打一些字出来,正巧看到的昔日的这篇文也成了某种契机。

原文写成于2019年1月2日。这里将会用颜色区分原文本和今天写的评价解析类文本。

昨天晚上我梦到自己突然在美国留学,在一个大剧院里坐满了华人热闹地看中式的新年剧场。明明是民族熔炉的社会还要团成一团的,那一群华人其中也有我昔日的同学,标志性的、海外华侨们的形象,可恶地轻捷、富有又高傲,但是我作为他们圈子的一员,一个被送往美利坚合众国的留学生,在这样似乎是比发展中国家要干净一层的霓虹中却是可耻地感觉刺激不已,就像生命脱离了一层甲壳,在这个国度变得无比轻快而丰盈似的。

回看19年1月2日这个时间是预科二,简单而言是被我现在认为成一个自己非常腐烂无为的黑暗时期。在18年年中期高强度写作三个月左右后,感觉还是对于语言编排和呈现增长了许多经验,也增进了产出文字的热情。那个时候的自己已经发展出了一种特定的文字风格——很难描述,但是大概是基于并不扎实的语言语法基础和低词汇的随意发挥的结果,最明显的就是语法、结构、语义群的错乱。自诩于为了灵活自由地铺展意境。

在文字的开始时是一个非常简单直白而坦诚的“我昨晚做梦了”,直接在展示主题和梦的内容。而第二句就是一个超长的、阅读节奏似乎是被精心设计过的句子。我被自己的表现力稍稍震惊,“明明是民族熔炉的社会还要团成一团的//那一群华人其中也有我昔日的同学//标志性的、海外华侨们的形象,可恶地轻捷、富有又高傲。”。自认为这是一句非常意义丰富的话——它有着错落的语言节奏,虽然表达了连续的不同的意义,但是总体来说并不说教而令人讨厌,反而颇有城府地暗示出自己的“朴素道德的视角”,显现出“innocent”的感觉。而对于这微微在一开头就要展现出的左的气息,也用一种“真可恶”的语气,打哈哈一样地糊弄过去了。真是富有心计。

显然我当时是懂的,我把那一部分华侨/留学生/移民带有的自私、群居、高傲而假装无辜的形象写了出来,并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有道德的位置。现在的自己去看轻捷高傲、自私虚荣的华侨、移民、留学生形象,可能与社会议题联系起来已经很难好好组织起平和的语言。我稍微有点佩服自己这个节奏有趣、虽然带有讽刺味道但是又能带有些许艺术性去娓娓道来、不激动而仓促的语言,真是优雅。在第一段,淡淡地铺写出梦境迷思的奇妙氛围。

两年之前的此时在少年班初试后我和她也见到了少年班学长的样子,也是同样的[轻捷]和[骄横]。我们身在这个号称[河南第一]的中学里用全天时间研究怎样能够多拿一点分数,学长那样似乎是能够随心支配更多事物而单独生活在一个全国难逃的应试体制之外的相貌,对我的动摇就像是一个少有经济烦恼的留学生,拿着[pantisocracy]特有的个人魅力,时代广场中摇下车窗对你喊叫,“欢迎来到美利坚!”

在第二段我突然离开了梦境描述,跳跃性地将“轻捷”而“骄横”的形象拉伸到了少年班学长的身上。这一段中就不难看出曾经的我并不仅是讨厌所谓“华侨”,也不仅是质疑“华侨”和什么“少年班学长”(据我现在的记忆,我当时好像从来没有见到过什么少年班学长),而是想要在文中探讨一种共性的所谓的“高傲”、“自私利己”、“虚伪”的品德特性,以及面对品德/道义/原则的问题、或者是类似于“基于如此的自我,该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复杂问题时的选择。这就出现了!烂俗的说理、简直是小学生写文、什么宇宙天尊、元祖帝尊、暴龙战神什么的。看到这里,就像是点开一个视频看到前面在讲如何科学运动,后边突然恍然大悟这原来是要卖什么减肥药片整容化妆品Python网课的那种东西的感觉。

语言上看,我有点讨厌最后一句。它有些张扬跋扈、急于堆表现,还挺令现在的我讨厌的。

我有时撒谎,但是两年之后的学弟又来考初试,我脱口而出的一句“真后悔考少年班”,我发现我貌似也不明白自己是否是撒谎。
接着我开始归纳当时如何做才是最理想的。我首先觉得我应该中考之后立即去南方上高中同时学[比任何竞赛都有意思的信息学竞赛],这样的想法刚刚提出我们便觉悟到这操作难度过大并且当时的自己绝对不会想到还有这一种选择。接着是猜测在外高的生活会不会没有想象的那样不适合自己,过了一会我发现我们的确想象不出来外高的哪一点适合自己,除却门口的大喷泉,跑过去的感觉很爽。

这是挺搞笑的一段。我推测,在当时的我连续写了两段“站在崇高道德立场上的指摘”后,也许是感觉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无意识地在后边两段掺杂了一些能够缓解情绪和节奏的内容。

这一段纯粹是单纯铺叙关于自己的事实。而单纯铺叙事实的这一点的确是能缓解“因为一直在扯自己都觉得幼稚的说理而感到很傻”的这一个症状的,说点关于自己的实话,就像是一个心灵稳定剂,让创作中的自己重新找回一个虚假的、有理有据、坦诚而不幼稚的自我形象。“感觉自己显得很小学生、、、写一点扯淡的有的没的来缓缓人设吧”,大概是这样的一回事。

而从内容立意上,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两段在说些什么。而且有点好笑的是,我现在觉得自己也不适合什么信息学竞赛、而且自己当时硬是扯到什么外高、什么喷泉,也不知道在炫什么。

我说,是不是哪里都会有出国一个月就觉得自己口语水平过于高其他人没有领悟到英语之真谛并且觉得作文分数低下就代表此人大脑不会思考的怪物?她按住我的鼻子,笑着说,你以为自己就很灵巧嘛?连[attributive]和[adverbial]都分不清,还想和你的同学一样脱离[凡夫俗子]之列?

这一小句话是极其抽象而精髓的,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内容上就像是昊京与后现代网络幽默一样奇葩而难以理解——在回看时,我真心被这段的复杂而带有个人风格的一段小品震撼到。这里的嬉笑怒骂,感觉很难以语言去描述,大概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从刚才的“缓解段”的铺叙里急速收转回来,回到了讽刺和道德讨论的这一小段,从氛围上,是尖锐冒进的讽刺质疑和轻巧可爱的浪漫情境的针锋相对;在剧情上,是“我”本人的认真严肃愤世嫉俗的气话和魔法使的随性调侃和半认真的玩笑的针锋相对;在节奏上,是一段超长的堆彻文字和表现的文本和轻快、短小的单情景描写的针锋相对。从情绪上,前半句的非常世俗情境的、夸张的讽刺和下半句反世俗的、跳出了情绪风格的内容也显得针锋相对。而更显出我的时代风格的,则是意图为理性的激烈而主动的批判内容,和一个猛然贴身的、暧昧浪漫的小意象的针锋相对。

文中的“我”的伟岸形象、连同那时候自己的咿呀学语的批判和对于道德的指指点点,都随着这个小小的情景剧被不经意地、反转性地解构。其轻巧搞笑的形式里含着极度劈头盖脸的对于“我自己的道德”的颠覆、隐形地但是非常直接地揭示了其不稳定性和多重性。魔法使这个可爱的神之化身把我直接从自嗨的高山之巅迅速拉回城中村门口的美味煎饼果子摊。这有时候对我也真是太暴力了。

兴许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很多,很多东西都是不经思考的流露——不过这更好了,反而有助于分析那时候自己的心理。

可供选择的太过于少是事实,看着打扫不净的脏乱寝室又后悔。每天做些什么,在固定的几个地点重复着相似的徘徊,仅仅是安排得精致——周末去了一次万达便可以成功把自己催眠成[会生活]的人,口里不停重复着最新大势所趋的梗,连骂人的话也以同样的语气在几句里挑选?在商场里吃肉串,买一件新潮的毛衣,那时脑中冒出的[对自己生活的自信]和[没有蹉跎时光]的感觉,引发这样心情的化学刺激是否和垃圾中转站的黄绿色泔水有几分神似。八十八琴键,有从落第一键到抬最终键脑中只是情感和想象的人,有从落第一键到抬最终键脑中只是目的和结果的人,不妙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后者叫做[乐者],[艺术境界是不作比较的]这一条道理,也可以先在他们的口中发酵一会,然后井井有条地说服出来。万民信服,这样的利益,会有觉得无趣的那一天么?在游戏里,可以便捷快速地通过捏脸让所有人信服你自己规划已久的人设。

这也是一长段很符合当时的我的心态和风格的嘲讽。可能是作为情绪释放,我在开喷的时候总想要追求面面俱到、甚至是喷到尽可能多的人而过瘾。回看这一段,在“八十八琴键”之前的部分倒是无可厚非、精准而有力的嘲讽;然而到后边脱离了这些单纯场景描写式的嘲讽,轻浮和骄躁的感觉就迅速涌现出来。

预科二时期已经没有了预科一的无压力环境和自由自在的条件、反感身边的几乎所有事情、加上生活在一个自己厌恶的集体和环境里,也基本没好好学习混着日子,那个时候自己应该已经完全是一个“愤怒的年轻人”、在写作内容上就急于表现,狂喷怒骂…虽然骂的内容也是比较同质化。实际上有那种嘲讽视角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也许大部人倒还意识不到这种嘲讽是什么意思,但是就像前文中隐示到的,反正还是要活的,光在这里喷人倒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高二的年纪本就该在高中感受这一段特定的高中时光啊,但是她说,一般的高中时光应该并不像作品里描述的那么好。不过,回想短小的一年高中,有一种体验便是在寝室的独立卫浴里,寝室空荡无人,我开着最大的水淋浴,看着身旁窗外——金色的十七点的阳光在清晰、现代而布满绿色的[苏州工业园区],从五楼望下去的大操场,踢球的和跑步的人。这是回想在高中最舒服的地方。

挺搞笑的,在上一段的又一次疯狂嘲讽和说理之后,当时的我又无意识用了一段纯粹铺叙描写来缓和节奏消除小学生感。现在看来也是稍微有点低能..在叙事节奏上、从上一段末尾的高高在上的指挥倜傥、又紧接着这一段开头不知所云的像是网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随便加了一个总之是很多人的QQ群就会出现的显眼包自顾自高调地说来说去、自我中心的、谁问你了的、光荣的网络心理疾病患者…在心里用“我缺爱”的奇葩认识来蒙蔽自己傻卵之真相——

我又开喷了,抱歉。

不过,十七点的苏州工业园区的这个景象其实到了现在还非常有临场感。它代表着苏州春天温和的自然空气、灿烂的金色晚霞、淋浴之间的清醒的念头、还有校园生活的小间隙,的确是一个很特殊的记忆场景。从狭小的浴室,透过窗口开到广阔辽远的校园和园区的晚霞,这样反常规的对比的特殊视角也精巧而难以再找寻。

我还记得当时来初试,一月一号的元旦,四千多个想走这条出路的人大清早喧闹着围着主楼,灰蒙蒙的霾,人们的羽绒服蹭来蹭去,考试严格到我必须撕下那杯维他的包装纸来证明自己不作弊,同考的人还发了一条[新的一年,新的考试]的动态,下边还有一个[一起加油]的回复。至于结果,还没有确定,那是[love it if we made it] ,等到事成之后,再尝试着去爱上它吧。

这个结尾段虽然又突兀地拿出了另一件无关的事情,并且也有点张扬堆砌以吓唬人的嫌疑,但是还是比较正确地回归了主题。

主题,指自己也不知道该咋办。

以回归到“少年班事件的初始点”的铺叙、以及其细节清晰的特点来拖出自己如今的模糊和迷茫。这一段的细节描写倒全是真的。那个时候,基本每天都是很大的灰蒙蒙的雾霾,压抑的氛围、摩肩接踵的穿着羽绒服的人如草芥蝼蚁,都象征了遥远的属于昔日自己的应试大机器体系的回忆。这样的回忆也反衬出来如今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已经脱离了昔日遥远的自己的认知、即再次暗喻了自己想法的不稳定性和多重性、甚至是强流变的特点。所以,根本不能得出结论的现实下也只有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是以一句歌词来凑出一个看似精巧的收尾。

现在自己看到几年前的文章,感到唯一不变的就是憎恨和嘲讽的长久之滋养——真是不健康的精神状态。

1 Comment

回复 hehejohn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