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说,假如说高槻弥生能教导人坚持乐观和个性贫贱不移;凤笑梦能教导人要从事自己心爱之事不为金钱污染;那么张小菲能教给人的是什么?这真是太黑色幽默了,可能能教导人即使是什么理想主义,在现实世界里也必须要行使非常现实的手段才行?哭是哭不出美少女的,大概就是这样的道理?
可能是一两年之前和别人聊起“二次元启蒙”的事情,当时我仔细回想,决定自己的“二次元启蒙”果然还是知音漫客上连载的《暴走邻家》。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是说开始看《暴走邻家》,还是五年级的某个中午用装着老安卓系统的电视上的浏览器百度“初音未来漫画”的那次事情,但是总感觉看《暴走邻家》应该会更早一些——在上小学的时候,《知音漫客》在学校马路对面的报刊小摊要卖五块钱一本,一直以来都是班里那些“富小孩”自己买了来看并且讨论,有时候也会被人抢走去看。不过我没有。四年级以及之前,我都是莫名非常朴素朴实地怀着“对日本动漫的鄙视”(有点好笑),最多的接触也只是买小卖部的五毛钱的神奇宝贝卡片看看能不能抽到神兽之类的。
不过是有一段时间,校门口的小卖部门口就堆起了不少漫画杂志在卖,价格惊人地只要一块钱一本。那些杂志就堆在铺了一层塑料布的地上堆成小山,大都是几个月前的过期杂志存货,每次上学放学都会有一群小孩挤在前面挑拣漫画。有一家小卖部开始这样卖,不过几天校门口周边的所有小卖部门口都有了自己的过期漫画小山。我记得最常出现的是一个叫做《漫客Sunday》的知音漫客的子刊(记得是定位更面向小孩?)以及《飒漫画》。当时我喜欢精致讨喜的画风以及萌系风格,所以没有买过《飒漫画》,基本是一直在看《Sunday》里面的萌系日常或者剧情轻松画风精致的喜剧漫画。在过了一两个月之后,小卖部的过期漫画摊位出现了《知音漫客》。怀着低价捡漏过期奢侈品的消费心理我也买了一两本来看。也就大概是那个时候自己开始被《暴走邻家》吸引。
到这里该咋讲呢?总之《暴走邻家》的内容对于一个四五年级的小屁孩的心灵是极其震撼的。看过的人不需要重述各种内容,没看过的人一两句话也讲不清楚——在十年前,那样的画风和上色技术在一众国漫里显得非常非常先进、风格也独树一帜。分镜精湛、画风切换、角色的华丽衣着也非常有趣,在漫画中期技法成熟时可以算是国漫的顶流。对于只经历过一堆小孩放学以后跑着疯玩、做奥数和被逼着练琴乏味童年的我,《暴走邻家》的青春萌系风格还有华丽的叙事简直不是同一个世界的存在。总感觉看《Sunday》和《暴走邻家》的时间是小学里最开心最爽的时候,看的时候自己也被剧情起伏还有充满文字的表现方法一直一直调动着,津津有味,漫画里很多的场景甚至分镜都在脑中印下了烙印。记得最清楚的一幅场景就是一天张小菲放学回家,脑子里思考着漫画家的梦想,一步一步踏在夕阳照在小区围栏投下的一格一格影子之间——夕阳、火烧云、忧郁梦幻又带着清醒的进取精神的这个标志性意象,在十年之前就已经这么深刻地印在心里了。我还能记得漫画里从文字对话的叙事内容突然转到这幅宏大的夕阳视角的时候,自己产生的那种穿心的悸动,简直是一整个初恋上了。(但是记得当时看到张小菲设定是14岁初二还觉得她好大,现在也真是唏嘘了)漫画里描绘的校园生活、课余生活和漫画家的创作生活,也好像是给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承诺了一个亮丽多彩青春美少女嚯呀怪似的明天,让人一直盼望着期待着幻想着。想和她们一样的欢快校园生活、想休息日也可以在都市里玩、想放学之后的秘密基地和秘密爱好、想也有个契机热血对抗学校体制,想也有一个这么天使的朋友…除却是恋爱喜剧或者热血讲大道理大家一起开心奋斗的桥段,其实只一两张作画传神细腻的美少女表情和动作就可以算是“二次元美术启蒙”了。
听学医的同学说过人的性格好像是大部分决定于童年经历而遗传比例只有小部分(不知道是不是正经医学)。这么一看,一部《暴走邻家》好像确实真的影响了我的性格——除了“二次元启蒙”的直接作用,可能也有对于种种角色很酷(甚至有点撞壁)和很可爱的懵懂反思,更进一步的话,好像我现在也会相信“实现所谓理想目标可能真的要非常残酷的现实手段”、“和正确的人共事即使工作强度特别大也不会很累”、“张小菲她怎么会这么可爱”这种事情。从心里也很向往可以不为了钱而自由创作然后经历奇妙故事的人生种种的。 不过,从五六年级那时候起到初中漫画完结的时候我一直对“神秘人”抱着非常疑惑的态度:出来的时候登场就要把主角团们吓得哭天喊地,从说要来到最后上楼铺垫了这么多话中间不知道抽了多少根烟还要在屋子里给大家吸二手烟,到头来也是一直说着玄之又玄的玛丽苏言语——但是又被刻画的如此如此厉害让人甚至不敢不喜欢。漫画里的神秘的“以前的工作室”,成员也是一个个点出名字但是反而没有什么戏份。不过这些细枝末节早就被自己觉得精彩的内容掩盖了。
今天已经是2024下半年,早上起床看b站动态的时候看到极乐鸟发了个字少事大的“澄清视频”,搜了搜新闻才知道这两天发生了啥事情(这里大概就省略了)。刷着刷着逐渐缓过神来,感觉这是人生迄今为止最戏剧性的事情之一——我骤然意识到漫画的“工作室”真的照搬了现实中的“工作室”,角色原型一一对应着。一个无疑是非常奇怪的事物被搬到台前、大概是美化和臆想地展开给读者。麻木中我意识到漫画的行文除了开头以外并没有大的剧情波动,细细想想,这篇漫画就像是铺开一副已经存在好的静态的人际网、以及它的关于“梦想”的这些观念。原创性、独立完整的故事这些热血青春漫画的要求好像瞬间在《暴走邻家》上缺失了,以至于整部创作的根基都好像被连根拔起。今天的某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个我抱持着非常真挚情感的青春漫画其实只是抽象的实践行为,剥削,人际关系的臭味和不知道是怎样的、直觉上会厌恶的人美化成我“对整个ACGN的最早的印象和幻想”的样子。
看着夸张吓人的长文里的传销邪教类的描述以及可信度的增加,我意识到可能自己必须得在心里否定掉《暴走邻家》这个一直以来喜爱尊敬保有特殊感情的作品。但是这怎么可能?虽然自诩经历过不少戏剧的心态波动,但是这种天河倒悬的割裂感还真的是第一次发生。就像是一个以前几乎是引你入门给予情绪价值和精神动力的敬爱亲密的老师,突然在你回看的时候变成一个恐怖贪婪恶毒的不知道什么异形生物——那个绿头发的时不时变Q版的笨拙可爱乐观治愈唱歌好听还会在深夜躺床上emo的张小菲,一时间我又不知道她到底是谁,是某个臆想还是,作者心里的什么投影,还是完全是一个荒诞的、为读者捏造出来的谎言?看到有人调侃回看《暴走邻家》会觉得像是恐怖漫画,当我看到几页滑稽Q版张小菲作奔跑状、彩虹女孩唱歌特写上写满了粗暴的努力口号与文字时,真心感到一种渗人的恐怖、反常突兀地产生在曾经觉得可爱温馨、甚至是从属感的漫画里,像是个反常理的、诡异的、天大的谬误。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深夜里听到不该发生的巨大噪声一样,让人汗毛倒竖。
我被人教导说,不要尝试从作品内容和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觉来推断艺术家本身的性格和人品。但是其实心底里不太相信,就比如是假如我从曲子里自己能听出来一些热烈和痛苦的元素就一定不会相信作曲家是纯粹玩一玩的乐天派这样。到了晚上我开始写这个小作文的时候,我已经不太分得清应该怎样对待《暴走邻家》和它的作者。我该相信这部漫画是一个恐怖的歪曲吗?还是说是一个很奇怪的作者很偏执地相信的东西的展示?该相信这部漫画内核还算是基本正确的吗?“在最后,他不得不面对多年以前亲手培育他一切的老师”,总感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最终关卡似的剧情。我甚至不太有胆量再重新看一遍这部漫画——我看到有人说,不论怎样漫画本身在童年带给我们的感动体验是真实的。因为这种观点我认同但是心底里绝对没办法就这样接受了之。多年以来我始终没有意识到这部漫画的诡诞之处,仅仅将显得有些空虚的高亢口号、以及drama的表现当做其浮夸风格或是编排的小缺点。我也庆幸如此——它的技法表现、小桥段的精美和角色的表现感太过耀眼,一直照着从小学以来的若干年。而到了现在这幅境地,要是真的一定要对《暴走邻家》做出一个回应的表情,可能应该是一种带有非常哀伤眼神的感恩。
记得漫画里在去游乐园的桥段里,在一天的欢脱游玩和恋爱喜剧片段之后,菲和娇两个人坐着电车晃回家。那个时候好像也是夕阳,电车窗外的橙红色天空、云和城市天际线,两个人在窗前坐着靠着彼此,说着八卦、说着生活的现在、谈论未来的样子。再从脑海里想一想自己比较熟络的几个角色,凤笑梦说过不喜欢夕阳作为一天的结束标志,二阶堂真红也是在蓝天变成夕阳的时候极富降临感地登场。于我而言,夕阳的印象有些时候像一个命运的提示符,大概就是因为它太短、难以把握转瞬即逝,所以当你意识到已经夕阳竟然被如此这般呈现在自己眼前、白天就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总感觉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必须去完成。
哭了
嘲讽
看哭了